人信广告设计原创:中国文化中“和合”的美学
纵观历史的长河,中国美学的起点算起来应该是从老子的美学观念为起点的。数千年以来,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,大量的人文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,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、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的脉络。在这个庞大的脉络体系不仅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而且还把中国从思想上到行为上都默默的受着影响。在和西方人的审美意识进行对比时,不难看出,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“整体意识”,其具体表现在就是“合和的美学观”。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。而且,它又是一个相互融合的体系,不肯能单独存在。以“和”为美、“和合”观都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,“和”而不“分”的相互融合。
追古溯源,古人强调的美学观念是指: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情景合一”、“知行合一”,这提倡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念。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对“和合”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。由此我们不能看出,“和合”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。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,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,凸显“善”与“美”的高度一致。同时,“善”与“美”的统一性,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要求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,“善”是指内容,“美”是这形式。
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,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。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,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,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,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。以此为鉴,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“文质统一”的观点,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。
翻开历史的篇章,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,它是以深厚的“和合文化”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。首先我们来看老子提出的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——出自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,即他认为,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面,这两个面既对立有统一,相互作用形成“和”。他认为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,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的本源。孔子的《论语•学而》中提到,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。他把“和合”作为为人处事,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。中国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:“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,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,都可融会协调,和凝为一”。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。即一旦文化之间发生了冲突和不和谐,这只是一时之变化而已,通过调和和整理,以达到安定团结,这也是世间之长情。在这种文化的审美下,我们认为西方文化以个性、局部为主,而中国文化的包容力量更强,调和力更强。中国文化下的美学意蕴讲求的审美要求就是兼容并蓄、和谐共处、相互融合。中国文化中的和合,亦是这个民族的真性情;注重和合,是上至中国文化下至中国人的优良传统。